在《仁者愛狗嗎》一文中我說到“格物致知”是在“物”和“人”之間劃一條線,使“人”從萬事萬物中獨立出來,這是人文覺醒、人格獨立的開始,因這一“人格”之知,世界上最可寶貴的生靈出現(xiàn)了!傳說中的伏羲一畫開天地,我料想說的就是這層意思。
所謂人文覺醒,全靠人的自覺,也在于人的自我堅持。因為人、物同源而生,稍不留神人格的獨立意識就會喪失,而迷于物欲。所以儒家的《大學》說要正心、誠意、修身,時時警醒,勿使人格物化。正心誠意,換句話說就是專心致志,莫要心有旁騖,看到精彩的世界就心猿意馬。從而達到“知止而后定”的狀態(tài)(佛教所說“禪定”可能也類似于此),從而寵辱不驚,不因外界條件的改變而變色,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,是大英雄自本色,為真豪杰自風流。
修身需要一定的形式(儀式),修身修得好的就變成了超凡入圣的圣人,修身方式漸漸演變?yōu)槲幕膬热?。文化者,人文化成之義,就是人文意識的外化模式。比如衣食住行的模式,就有服飾文化、飲食文化、建筑文化、禮儀文化。修身的形式一多了,人們慢慢就看得眼花繚亂,到后來只見形式,忘了形式背后的寓意了。形式受到熱捧,人們開始認為得到這種形式就擁有做人的全部意義,衣食住行都不甘人后,殊不知修身的形式也是人格之外的“物”,不是人之根本。因此佛教傳入中國后,重提“明心見性”,提出放下“形式”的羈絆(拘泥、執(zhí)著、屠刀),格物致知,重見人性的光明(立地成佛)。晉代陶淵明的“此間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”就是“得意忘象,明心見性”的表達。
人性既然本乎自覺,僅此一念,與外界的事物毫無關系,就應當不受制于外物。此身本無物,何處惹塵埃?所以不管前面是鮮花掌聲還是風刀霜劍,于人的本身沒有任何增益或者減損。這就是但丁說的——走自己的路,讓別人去說吧。
走自己的路,讓別人去說吧,會不會變成我行我素呢?當然會。光是修自身,可以我行我素,若是修他人則不能我行我素。那該怎么做呢?道家說“道法自然”,儒家說“循循善誘”,其實說的是一樣的方法,就是因勢利導。我們都知道的“大禹治水”,就是因勢利導,民性若水,所以齊家治國平天下,應當效法“大禹治水”。這也就是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方式方法,觀乎人文而化成天下,先修身后化別人,就像佛教也是先渡自己再渡別人。
渡的方法可能因人而異,因此實際上沒有定方,總之是因材施教,因勢利導。但目標是一致的,所謂殊途同歸。這個目標在儒道釋三家分別表述為入圣、得道、成佛。其實都是“格物致知”,在于彰顯人性的本來光明。
方法因人而異,又可以殊途同歸,所以文化有差異,卻沒有高低之分,是平等的。人人可以選擇、堅持走自己的路(這就是自由的含義)。但目標必須“止于至善”,不能有侵犯別人的惡行。如何保障平等、自由而制止侵權呢?法律因此應運而生。法律通過宣告人權、規(guī)定權利邊界(定分)、制止和懲罰侵權(止爭),來實現(xiàn)平等、自由的目標。呵呵?。?015年)